传承千年的泉州梨园戏文化

小何 阅读:3 2025-10-29 21:51:40 评论:0

  梨园戏被称为“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”的闽浙之音。闽南地域文化,以及本土汉族戏曲艺术的精华。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,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。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吧。

 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,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“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”的“闽浙之音”,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古南戏活化石”,广泛流播于泉州、漳州、厦门、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,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、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。

 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(七子班)和大梨园的“上路”、“下南”三流派,各有其保留剧目“十八棚头”,保存有《朱文》、《刘文龙》、《蔡伯嘴》、《王魁》等南戏剧目 25 种,脚本中类似于《张协状元》中的“瓜”、“三合”、“净扮婆”等舞台提示,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表演上,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。

  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,其基本动作称为“十八步科母”,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。音乐保留了南戏的鼓、萧、弦伴奏为主的形式;唱腔源于晋唐古乐,一字多腔,用泉音演唱,属曲牌体,至今沿用古曲牌名:如 [ 摩河兜勒 ] 、 [ 霓裳羽衣曲 ] ;琵琶系南琶,横弹,与唐制相仿;上弦乃晋代奚琴遗制;洞萧即唐之尺八;打击乐以南鼓(压脚鼓)为主,打法独特。

  “棚”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,演出前都要举行“献棚”仪式,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,之后才开始扮角,跳加官。棚上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,回异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;南宋杂剧《眼药酸》的砌未“竹杯”,仍在梨园戏净、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沿用。

  你可能也喜欢:
  黑龙江结婚习俗是怎样的?
 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
  独树一帜的黑龙江方言
  盘点有名的黑龙江特色菜

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kptbearing.com/?id=5373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